在今天北京建国门立交桥的西南角,坐落着与周围的高楼大厦风格迥异的一座高台式古代建筑,建筑的顶端立有一些造型奇特的铜铸仪器。这座建筑即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北京古观象台。北京古观象台建于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观测时间持续最长的天文台之一,也是保留至今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建筑。❖ 清·徐扬《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图卷》中的北京古观象台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天文学家王恂、郭守敬等在北京古观象台的北侧建起了一座司天台,这是北京古观象台最早的前身。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在元大都城墙东南角楼旧址上修建了观星台,安放了浑仪、简仪、浑象等天文仪器,并在城墙下建筑了紫微殿等房屋,后又增修晷影堂。至此,观星台和其附属建筑群已初具规模。清朝定鼎中原后,将观星台改为观象台,并接受西洋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改用欧洲当时的天文学方法编制历书。观象台由钦天监负责管理,其主要事务为观象授时,即观测各种天象(包括天气情况)、对重要天象进行预报、推算历法、编制历书、根据天象占卦等,其观测累积的数据对今天的天文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管理钦天监事务敬澂为道光十六年九月十五日赴观象台观候月食事题本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清廷内部发生了历法之争。以汤若望为代表主张使用西洋新法一方与以杨光先为代表的守旧势力进行了激烈的较量。康熙八年(1669年)正月,亲政不久的康熙帝令传教士南怀仁一方(此时汤若望已含冤去世)和杨光先一方在大学士图海等官员的监督下,一同前往观象台演算节气时刻、推算月球和行星位置,结果南怀仁一方胜出。康熙帝遂令恢复使用新时宪历,为受到迫害的汤若望等人平反,并将杨光先等人革职查办。因观象台所沿用明代仪器不适用于西洋新法,在康熙八年至十二年间,康熙帝授命,令南怀仁采用当时欧洲天文学研究通用的度量制和仪器结构,先后监造了6架新的天文仪器置于观象台上,包括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而台上原有的明代浑仪、简仪等则被移到台下。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传教士纪理安又为观象台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乾隆九年十月二十七日(1744年11月30日),乾隆帝亲临观象台视察,并下令再造一架新的仪器,此仪器由传教士戴进贤和刘松龄负责监制,先后历经10年方得完成,新仪器被命名为玑衡抚辰仪。我们今天看到的这8架仪器,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传统布局排列在观象台上,各有其主要作用:(1)赤道经纬仪:主要用于测定天体的赤经差和赤纬、真太阳时;(2)黄道经纬仪:主要用于测定天体的黄经差、黄纬和二十四节气;(4)象限仪:主要用于测定天体的地平高度或天顶距;(5)纪限仪:用于测定60度以内任意两个天体之间的角距离和日、月的角直径;(6)天体仪:主要用于测定天体出没的时间和方位,及计算任意时刻天体的地平高度和方位角;(7)地平经纬仪:用于测定天体的方位角和地平高度;(8)玑衡抚辰仪:实为浑仪的改进型,主要用于测定天体的赤经差和赤纬、真太阳时。❖ 和硕庄亲王允禄为乾隆十九年报观象台添设三辰仪(即玑衡抚辰仪)所费银两数目事奏折这些仪器除了具备天象观测的功能,本身在造型、装饰和工艺等方面也很有特色,不仅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铸铜技术,也展现出极为精美的造型和装饰艺术水平。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天体仪、玑衡抚辰仪都是采用的中国传统装饰风格,而地平经纬仪则是唯一采用欧洲装饰风格的仪器。它们是中西方科学与文化交流的结晶。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占用大量官衙院所,其中就包括观象台,截断了清廷在观象台进行的连续天文与气象观测。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初九日,管理钦天监事务王大臣世铎奏称:“臣监年例于二月初间将前一年内晴雨日期缮写满汉晴雨录,装潢出帙,具题恭呈御览,历经办理在案。惟查光绪二十六年自七月间洋兵进城,占据臣监观象台,以致未能记载,是以不克办理。”❖ 管理钦天监事务王大臣世铎为光绪二十六年七月间洋兵占监观象台未能记载晴雨录事奏折法国以观象台部分仪器配件为法国制造或路易十四所赠的荒唐理由,向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索要这些仪器。因观象台在德国占领军势力范围内,身为德国人的瓦德西,认为这些仪器也理应属于德国的战利品,德国同样有权占有。瓦德西最后决定由德、法两国瓜分这些仪器。经过双方讨价还价,法国分得了明代的简仪,清代的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象限仪和地平经纬仪,并将这5件仪器运至法国驻华公使馆,伺机准备运回法国;德国则分得了明代的浑仪,清代的天体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仪和纪限仪,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夏天将这几件仪器运往本国,后陈列在柏林波茨坦离宫的花园里。遭劫掠后的观象台,满目疮痍。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十二日,钦天监监正恩禄在勘查后向清廷奏报:钦天监衙署房屋遭到破坏,保存的书籍、资料被焚毁,仪器物品等被抢劫。据《清朝续文献通考》记载:“联军进京城后,毁及观象台衙署,仪器均被掠去,唯存回风旗一座。”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为了延续观象台的天文观测,清廷拨款制造了小地平经纬仪和折半天体仪。因财政困窘,这两件仪器只有原大的一半大小,至今在古观象台院内还立有一座石碑记述此事。在清廷的不断交涉和国际舆论的压力下,法国于光绪三十年不得不归还了劫走的5件仪器。据清宫档案记载, 当时从法方共计接收:御书对联匾额铜字18个(木料已糟朽)、仪器5件(含各种配件86件)、漏壶1个。为此,清廷对观象台进行了修缮,将这5件仪器重新安放在观象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封建统治被推翻,观象台由民国政府接收,并改名为中央观象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根据《凡尔赛和约》第131条的规定,德国于1921年将劫走的5件仪器送还中国,它们被按原状复原在观象台。1927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筹建后,观象台不再作观测研究,于1929年改为国立天文陈列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进逼北京,为保护文物,民国政府将置于古观象台台下的浑仪、简仪、漏壶、小地平经纬仪、折半天体仪等7架仪器运往南京,现在分别保存于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院,而台上的8件仪器则被留在原地,至今供后人参观。北京古观象台,曾经见证中国古代天文学和西方天文学交汇融合,也曾惨遭列强劫掠。斗转星移,北京古观象台历经近580年风雨沧桑,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遗珍,今天静静地接受人们的参观凭吊。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责任编辑:卢 溪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